MiniLED商机爆发,专利大战要来临?行业大咖有话说...
MiniLED商机爆发,LED厂商纷纷跟进
自从苹果与三星等品牌大厂,纷纷计划推出搭配MiniLED背光的显示器之后,MiniLED背光技术逐渐成为市场瞩目焦点。根据TrendForce预估,Micro& MiniLED的产值至2024年将可望达到39亿美元,占整体LED产业的比重达到18%。也因此,众多LED厂商纷纷跳入该应用领域,寻求新的增长机会。
品牌厂商牵动了LED厂商的竞争格局
由于各家品牌厂商纷纷明确地宣示即将推出MiniLED背光产品,对于整体LED产业来说,或许有机会重现当年LED替换掉CFL背光而带动的产业荣景。因此各家LED厂商为了挤进品牌大厂的供应链而动作频频,包括日亚化、欧司朗、首尔半导体、以及台湾地区的晶电、隆达、亿光等均积极布局。
而中国大陆LED厂商也跃跃欲试,例如:三安光电除了结盟三星之外,也积极送样苹果,希望切入苹果的MiniLED背光供应链。而华灿也与夏普、LG等厂商合作,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这些大陆LED厂商都希望走出中国市场去打国际杯,抢攻品牌大厂的MiniLED市场大饼。然而,MiniLED进入量产后,未来LED产业的竞争格局是否会如同过往由五大LED专利大厂(Nichia, CREE, OSRAM, Philips Lumileds, Toyoda Gosei)通过彼此交互授权,垄断了LED市场?
就此,我们询问了产业链部分上中下游厂商的观点,从整体上更好地了解MiniLED专利布局的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。
铵田智权——MiniLED专利市场格局重新洗牌
曾先后任职于工研院、鸿海集团与亿光电子的铵田智权总经理徐弘光表示,由于现阶段许多旧的关键专利逐渐过期,因此过去五大厂的交互专利授权网仅只有部分专利能够延续到MiniLED市场。但由于MiniLED有相当多的新技术与新应用纷纷出现,因此再次衍生了许多在新世代MiniLED背光领域中的重要技术。
特别是现阶段的LED专利数量仍然很多,像丛林一般,很少厂商可以不通过授权与交叉授权,来回避所有专利。拥有一定数量的基础重要专利,并与其他竞争对手交叉授权,仍是一个重要的策略。像某些光均匀化的LED技术、增加LED色纯度的荧光粉、微光学阵列、分区调光等等,都有许多较为基础的专利技术。因此徐弘光总经理认为,专利的侵权疑虑并无减少,只是技术重要性与关键的专利厂商将会重新洗牌。例如,除五大厂外,台湾地区的晶电、韩国的首尔半导体,都累积了大量的专利,未来将会在MiniLED市场占据重要地位。
晶元光电——专利只是门票,效能与成本将会是决胜关键
根据TrendForce旗下光电研究中心LEDinside侧面了解,本次晶电供货给美系大客户的MiniLED芯片是与TG合作来共同出货的。我们也藉此机会专访了晶元光电的范进雍总经理,以及负责智权法务的郭孟君处长,藉此了解晶电如何通过专利与技术来筑起竞争壁垒。
郭孟君处长认为MiniLED仅是芯片尺寸的微缩而已,大致上的生产制程与结构依旧雷同,因此仍然属于传统LED芯片的专利范围,很难说界定出哪一些是MiniLED的专属专利。
范进雍总经理也做了进一步的补充,他认为专利门槛仅只是进入品牌大厂供应链的门票而已。由于LED发展时间已经相当久了,随着一些基础专利逐渐过期后,过去五大LED厂商交互授权的垄断时代已经过去了。所以很难形成过去几家厂商就可以垄断与把持整个市场的现象。重点还是在于自身产品的效能与成本等面向。
晶电在MiniLED芯片的效能有目共睹,因此才能够接连攻入美系与韩系品牌大厂的供应链当中。至于如何面对中国大陆竞争对手的来势汹汹,范总认为还是得看客户的属性。因为不同客户会有不同的规格要求,例如应用在平板计算机上,对于耗电量,或OD (optical distance) 等要求十分严苛。如何通过电流分散来确保电极的高度一致与平整,或者是绝缘层的镀膜供应等制程离提升信赖性,对此,晶电在整体MiniLED的生产制程与专利布局都已经相当齐备,因此晶电锁定的客户仍是以强调产品效能优先的客户群体。